English Version

專訪趙永佳教授和蘇賜福博士:人類與科技競賽是「零和」遊戲還是「雙贏」博弈?

去年 11 月OpenAI推出ChatGPT-3,標誌著科技發展進入另一個新時代,配備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工具及應用程式將逐步取代人類在職場的角色,並進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環節。OpenAI在推出ChatGPT-3數個月後馬上推出更新版本的 ChatGPT-4。面對強敵,其他科技巨擘亦不敢怠慢,紛紛推出其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加速這新科技時代的發展步伐。近日推陳出新的生成式 AI 工具,功能強大,用途廣泛,在社會各界掀起海嘯級數的回響。即使普通市民亦能從社交媒體或報章雜誌、街頭巷尾、公眾論壇或電視節目中感受到這股熱潮,它既令人興奮,卻同時讓人擔心以至恐懼。

這股由ChatGPT 引發的熱潮,在其他生成式 AI 工具推動下席捲全球,完全沒有消退跡象,相信會對教育界會造成深遠影響。教大社會學講座教授兼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國際事務)趙永佳教授,以及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高級講師蘇賜福博士,多年來一直留意科技發展對教育的影響,今期 FLASS FORWARD專訪兩位學者,了解他們對 這股熱潮的看法。

 

問:教育界為其麼擔心這股由ChatGTP引發的熱潮?

趙永佳教授及蘇賜福博士多年來一直留意科技發展對教育的影響。

趙教授:誠然,假如學生對AI生成工具提供的答案,不加任何修改和批判,又不評估答案的確切性,而照單全收作為功課地提交,學習就篟去意義。實際上,這等同學術剽竊,嚴重影響學術誠信。 

蘇博士:縱觀歷史,新科技的出現令人興奮之餘,總又令人擔心和恐懼。三年多前新冠疫情剛爆發時,面授課堂被迫改以虛擬模式進行,當時一些教育工作者擔心在沒有適當監督下,學生有更多機會在虛擬課堂中作弊。再看遠一點, Google 在 1997 年加強其網站的搜索功能,重推Google時,個別學者亦擔心學生和研究人員會濫用搜索引擎,恐怕為剽竊行為打開方便之門。

可是,對Google的擔心並未影響這搜索引擎成為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相反,Google和其他虛擬會議應用軟件的急速發展,令既有的教學理念不斷受到沖擊,近年生成式AI的急速發展,只不過再次突顯新科技和舊教學觀念間存在已久的矛盾關係。

 

問:我們應如何應對這些擔憂?若學生只需學識使用生成式AI 來幫助完成學業和日常工作,他們還需花時間上課學習嗎?

蘇博士:無庸置疑,AI 等前沿科技的發展正迫使教育界思考教與學的重點。在此,我想借用美國教育心理學家Benjamin Bloom創立、於2001年修訂的「布盧姆分類法」來進一步解釋我的觀點。

修訂後的布盧姆分類法把認知學習分為六個層次,即記憶(remember)、理解(understand)、應用(apply)、分析(analyze)、評價(evaluate)和創造(create),愈能把握較高的學習層次,代表學習者對有關學習內容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生成式 AI 工具有數以百萬數計的數據源作後盾,令它能在記憶、理解和應用方面表演出色,惟在分析、評價和創造方面的表現則僅是一般。

生成式 AI 模型根據用戶的提示,從龐大的數據庫中挑選出相關的事實和數據,然後重新組織這些被挑選出來的資料,從而創作成一首詩或歌曲、一則廣告或市場推廣資訊,甚至是小說。這種「創造性模仿」的能力,無疑令人讚嘆,但至少目前為止,它尚未能真正做到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以完全打破常規的精神進行創作。

我毫不懷疑AI生成式工具可幫助學生完成較低層次的學習,例如記憶、理解和應用;但要取得較高層次的認知能力,學生仍需學習如何評估不同、且通常互相矛盾的想法,嘗試創意思考,並作出明智判斷。

 

趙教授: 21世紀的來臨意味着人類社會迅速數碼化和全球化。專家指出,要迎接新世紀的挑戰,人們需掌握21世紀的技能,雖然不同版本的21世紀技能之間存在輕微分別,但大體上,21世紀的技能可分為三類,包括學習技能、數碼素養技能和人生技能。學習技能又常被稱為「4C」技能,即批判思維(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s)、團隊合作(collaboration)、創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這些技能是自主和終身學習的必需條件。

我認為至少目前為止,生成式 AI尚未能成為培養學生 4C 學習技能的有效工具。假如學生不加思索接受生成式 AI 所提供的答案,也沒有通過上文下理的推敲,來考慮內容的相關性,他們將無法提升批判思維、溝通、團隊合作及創新能力。

生成式AI似乎也不太可能教導學生溝通和發揮團隊合作精神等人際交往技巧;而且人們普遍認為,生成式AI 工具無法培養靈活性、領導力和社交等人生技能。

 

問:我們可以預期,在未來世界,幾乎每部電腦和手機都會安裝AI生成軟件和應用程式,這會否改變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活動?對此,他們應如何應對?

趙永佳教授

蘇賜福博士

蘇博士:昔日教育界擔心Google會阻礙學習;今天, Google的強大搜索功能令它變成無所不知,被人們廣泛使用的工具。透過Google,使用者能迅速查找所需的資料,幫助他們了解複雜概念,令學習變得更有動力和成效。當然,同學也可以用Google來抄襲,惟只要他們在評估在網絡找得的資料時展現批判思維,將自己的想法融入答案中,並以負責任的態度恰當地引用資料的來源,我相信Google及其他新興技術,仍然是利多於弊的學習工具。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對學習的好壞取決於使用方式。教育工作者一直沒有否定科技對學習的價值,更積極學習利用科技來提高學習成效;今天,教育科技已成為一門專業學科,專門研究如何利用先進科技促進教學成效。

趙教授:我相信新的AI生成技術最終會成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善用AI可令學習變得更有趣味、更有效和更有意義。

 

善用AI可令學習變得更有趣味、更有效和更有意義。

 

香港的教育制度一直被批評着重死記硬背,許多人指出這制度會窒礙學生的創意和學習動機。相反,學生使用生成式AI工具來幫助蒐集和組織資料,甚至為相關問題準備初步答案,他們便可騰出更多時間思考答案不同部分間的邏輯關聯花更多心思去改善答案的鋪排和結構,這可令學習變得更具趣味和意義。

 

 
問:可否提供一些實用指引,讓學生在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時遵循?

趙教授:教大了解生成式AI的不足,同時欣賞它在輔助教學方面的無限潛力,因此鼓勵學生盡早接觸這科技。他們可在功課中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惟須在提交的課業中清楚交代,並就使用AI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只要運用得宜,這些工具有助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及創新思維。

蘇博士:在實踐方面,教大建議採用「6-P教學取向」來評估學生的學習進程,引導自主學習,過程中他們需有寫作計劃(Plan)、展示提問技巧(Prompt)、預覽草稿 (Preview)、正式撰寫 (Produce)、進行同儕互評 (Peer),以及反思學習歷程 (Portfolio tracking)。

 

問:人類會否因新科技迅速發展而被淘汰?
 

無疑科技進步促使機器取代了不少人類可擔當的工作,但這亦提升了社會的整體生產力,令人類受惠於更舒適、物質更豐富的生活。

 

蘇博士:二百多年前工業革命來臨,當時大家對人類的未來感到悲觀,預計總有一天機器會取代人類;事實上,二百年後人類沒有被淘汰,仍主宰全球。無疑科技進步促使機器取代了不少人類可擔當的工作,但這亦提升了社會的整體生產力,令人類受惠於更舒適、物質更豐富的生活。

趙教授:歷史告訴我們,人類與科技的所謂競賽,從來不是一場「你死我亡」的零和博弈,而是「互補共榮」的雙贏關係。只要適當調整科技與人類之間的分工,我們便能完成任何一方都無法單獨完成的工作,取得更豐碩成果。

相信無人可阻止科技的發展,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與其心存不必要的擔憂,不如加倍努力,協助年輕一代裝備好這一項 21 世紀的新技能,讓他們以負責任的態度善用AI工具,以及更好地運用各種劃時代科技的潛能。在未來世界,AI肯定佔重要角色,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學生將來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有機會與AI共事,我們應肩負己任,幫助他們為迎接未來作好準備。

 

問:還有其他要補充嗎?

蘇博士:我認為大家應推動生成式AI在教育和其他領域的應用。教育局一直在中小學推廣AI 教育,令社會對AI教師的需求殷切。無疑AI 是當今最熱門的技術之一,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AI 人才,為回應社會對相關人才的需要,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開辦了「人工智能與教育科技榮譽理學士」以及「人工智能與教育科技理學碩士」課程,設立這些課程彰顯我們身體力行,支持生成式AI科技教育。

趙教授:除傳授知識和技能外,我認為教育工作者有傳授倫理道德的責任,我們有責任激發學生反思道德問題。通過與學生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作正確的道德判斷,引導他們反思誠實、勤奮、毅力、勇敢、關懷等品格特質,誘導他們思考人生意義等問題。在當前的教育制度下,教育工作者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註:有關 6-P 教學方法的進一步詳情,請參閱相關新聞稿「教大公布AI教學策略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中文翻譯:潘紹忠,整理:譚兆文)